秦博勇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06日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以“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主题召开记者会,李伟、秦博勇、陈雨露、王培安、刘炳江委员分别就污染防治、扶贫资金使用、结构性去杠杆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审计署副审计长秦博勇在回答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关于在脱贫一线调研有何感受,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政协委员能够持续发力助推脱贫攻坚的问题时表示,去年5月份我参加了全国政协卢展工副主席亲自带队的、由政协社法委组织的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度贫困地区进行的实地调研。这次调研我深受教育,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多。我们看到了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新篇章。我们通过这样的深度调研,也更加坚定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调研的地方是泸水市金满村,这个村坐落在高黎贡山的半山腰上,这儿的村民祖祖辈辈住着一种房子,木棍当柱子,篱笆做墙,木板做房顶,这样的叫“千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和鸡。这个地方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以来,我们看到了当地的贫困群众已经从山顶的“千脚楼”搬到了山脚下崭新的住宅楼,当地政府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公益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说他们既“挪了穷窝”,又“拔了穷根”,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参加这种深度贫困地区的调研,为我们建言资政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展工副主席带队,我们采取了“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直接深入到基层,进村、入户,看了实情、看了实景、听了实话,摸到了真实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深度调研为我们建言资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到达泸水的那天,天是下着雨的,大家都穿上雨衣、穿上雨鞋,走在泥泞蜿蜒的山道上,一侧是大山,另外一侧就是悬崖,悬崖下边就是奔腾的河水。我们基本上是手脚并用,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半山腰,到达群众的家中。当地群众看到我们头发淋湿了、衣服也淋湿了,非常感动。而我看到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以奋斗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在扎扎实实推进基层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实效,我也被感染着、感动着。
对于委员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长效机制,秦博勇认为全国政协已经建立起了这样的长效机制,让委员们能够在长效机制中持续地关注这项工作。有议政性的专题常委会,有双周协商座谈会,有网络议政,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应该说舞台已经搭建起来了,机制也建立起来了,我们作为政协委员,应该更多的是做好扎扎实实的调研工作,积极建言资政,为脱贫攻坚工作出力,推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委员的力量。
在回答法制日报、法制网记者关于在调研过程中是否发现基层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存在问题,应当如何确保扶贫资金能够得到安全高效的使用时,秦博勇指出,在脱贫攻坚过程当中我们持续地关注了在基层脱贫攻坚的资金安全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对管好、用好脱贫资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阳光扶贫”,要“廉洁扶贫”。在调研当中我们也关注到了相应的情况,因此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在管理使用扶贫资金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扶贫资金的精准、安全和绩效。
关于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秦博勇建议首先还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到贫困群众身上,特别是要关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和社保兜底的这些政策在基层落实的精准情况,确保能够精准脱贫。第二建议关注扶贫资金的安全。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总书记对扶贫资金也要求要资金安全、要阳光、要进行监管。我觉得扶贫资金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安排扶贫资金的使用、确定扶贫的一些项目,包括研究确定扶贫事项当中,要公开透明进行,让群众能够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真正保证资金的安全。第三建议关注资金的绩效。扶贫资金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要用好、用活、用出成效,特别是要让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效益都要最大化。在基层既要解决输血的问题,也要解决造血的问题,特别是要在产业扶贫当中建立利益连接机制,真正把贫困户的利益连接起来,既要扶贫,又要扶志,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我们也要帮助群众种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真正实现脱贫成果的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也参加了记者会,并就污染防治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他介绍,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PM2.5浓度同比下降了10.4%,优良天数增长了2.6个百分点,北京下降至51微克/立方米。“这些数据和人民群众的感受是一致的。”刘炳江说,非常有信心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他表示,信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各方面努力下,作为“大气十条”第一期收官之年的2017年取得治理雾霾的阶段性胜利,并探索了一条打好打赢的路子;二是在2000多名全国大气、气象等方面科学家的联合攻关下,雾霾的原因也基本搞清楚了。“科学治霾、精准施策我们是有信心的。”“蓝天保卫战必须打赢,没有退路。”
上一条:周汉民谈政府工作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