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0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20年已结束)、“省部共建高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但对标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目标要求,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是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匹配。西北五省区总面积约为全国的1/3,总人口(1.035亿)约为全国的7%;GDP为55922亿元,占全国的5.5%;人均GDP5.40万元(占全国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8元,占全国的77%。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状况有直接关系。普通高等院校仅有252所(其中本科院校108所、高职<专科>院校121所、成人高校23所),占全国总数的8.52%;教育部直属高校仅有6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占比8%;“双一流”高校仅有12所,占比8.76%;“双高”院校仅有15所,占比7.6%;研究生培养机构83个,占比10%。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30万人,占比7.59%,研究生在校生23.16万人,占比8.0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西部地区能源、矿藏等资源富集,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量大。受历史、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西北地区高校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培养规模偏小等问题。近5年来,西北地区高校“两院”院士入选人数只有11人,占全国2.76%;入选国家长江学者、杰青、青年千人、优青四类高层次人才仅有242人,占比4.16%。特别是宁夏高校目前还没有两院院士,其余四类高层次人才不足10人。2020年,西北地区高校研究生招生7.8万人,本专科生招生78.3万人,为地方输送研究生5.7万人,本专科生55.32万人,人才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不相符合。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理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创新源头。但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国家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19年,西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总额为175亿元,仅有6所高校进入全国排名前100名,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以宁夏高校为例,目前仅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2个,2019年高校R&D内部支出仅为6亿元,转移转化科研成果121项,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为加快推进西北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结合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并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支持西北地区高等教育集群和职业教育联盟建设,推动西北地区高校高质量发展。制定《西北五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新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支柱、特色产业相关的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提升办学质量。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加强对西北地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导,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结构布局,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完善“部省合建”高校发展机制,在指标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管理模式予以指导和支持。加大对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支持力度,新增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大对西北地区高校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培育和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制定出台面向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评选等方面有计划的向西北地区高校倾斜。加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力度,适度增加对西北地区研究生招生比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东部高水平大学对西北高校在办学治校、一流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对口支援。完善东西部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配套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关闭】